“半畝方塘一鑒開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”這詩里的“半畝方塘”據說是建在“館舍”里的,也就是建在一個大院子里的。“鵝鵝鵝,曲項向天歌。白毛浮綠水,紅掌撥清波。”這首詩沒有交待地點,我想,地點就是村莊前邊的那口大塘吧,說是老家村莊的大塘,估計也沒誰抬杠,小時候誰沒見過這樣的情景呢:莊前一口塘,塘水清澈見底,三五只白鵝有事沒事就去那里唱歌……
池塘是村莊的標配,如影相隨,有村莊必有池塘,只是大小不同而已。“當家塘”是江淮丘陵地區(qū)村莊的標配,皖北平原村莊標配的池塘多半是講“風水”的。“山主人丁水主財”。平原地帶少水,缺少天然的池塘,多數的水塘是造出來的,在村莊的前邊挖出一口塘,匯聚四方之水,算是一個“聚寶盆”。據說古代的“天子學宮”,周圍挖的是環(huán)形的水塘,形如碧玉;“諸侯學宮”挖的是半圓形的水塘,叫“泮池”。現在一所像樣的大學也是有池有“泮”的,那講的是“才氣”。一個像樣的城市也是不能沒有水的,所以新興的城區(qū)都復制了一個又一個的湖,湖其實就是大些的水塘。一個像樣的村莊難道就不要“旺財”的水塘嗎?
不過,現在鄉(xiāng)村已少有人注意這個“旺財”的水塘了。有的莊前池塘干涸多年,沒人想起來整修;有的是人為填平墊平,蓋上了房子,人有地方住了,水沒了住處。北方地表本來就少水,村莊里沒了池塘,顯得灰頭土腦,沒了水性與靈氣。鴨子沒了可供游玩的水塘,成了地地道道的旱鴨子。孩童們沒了夏天可供嬉戲的水塘,多半不識水性,以至于見水就下,下去就沒了人影。旺財的水被人遺忘了,池塘干著急沒辦法。人多往城里涌,認為財在那里。一個像樣的村莊一定要有水,沒了水也就沒有才,沒了才也難有財,那個地方的人一定要懂這個理,光把自己的院子圍起來,不算有文化,就是門前配兩個石獅子,也只能算是新的土豪。農村不是處處起高樓的地方,現在農村人學著城里人的樣子蓋樓,就有點東施效顰了,捂著肚子彎著腰走路不算是“美麗”的鄉(xiāng)村,美麗的鄉(xiāng)村是古樸的,自然的,昂首挺胸的。
留住村莊的那塘水,留住一塘干凈的水。四水歸塘,塘水連接溝河,溝河連接更遠的江河?,F在不少地方有了“河長”,河水清清、塘水清清的日子也許不遠了吧。留住那塘水,留住的不僅僅是“風水”,還有風景,但愿“小橋流水人家”處處重現,不能讓后人只在古詩詞里才能讀到看到。看水不一定非要到江南去,到南方去,到遠處去,家門口就有水,水應在家門口的不遠處。(◎阿土)
|